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

1478015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是民間俗稱的「中元普渡」。中元本是中國道家祭祖的日子,再加上「目蓮救母」等感人的民間傳說,就形成普渡的習俗了。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它和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傳說分別是地官、天官及水官大帝(即所謂的三界公)的誕辰。在中元節當天,地官大帝來到凡間,考察眾人,分別善惡,因此在這天,民間都有祭祀地官大帝的儀式;而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祖,祈求祖先庇福的日子。

然而,在七月十五這天,就佛教而言,七月十五日是所謂的「盂蘭盆會」─佛教徒以百味五果供養佛祖,舉行「盂蘭盆會」。其實盂蘭盆會和中元普渡兩者原本是有所區別的,但後來卻把它們合而為一了。「盂蘭盆」,本是梵語「烏蘭婆拏」的原音的轉變,原是「救倒懸」的意思: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苦不堪言,為免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佛家便在廟中誦「盂蘭盆經」,並且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至於這種風俗,據說是起源於「目蓮救母」的傳說:佛祖十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有一天正在聽佛祖講解「回恩」時,突然想到了他的母親,回家一看,它的母親已經死了,原來他的母親不守清規罵僧吃狗肉,因此死後被打入地獄,而且受著餓鬼的苦刑。目蓮想用缽盛飯,拿給他的母親充飢,但不料飯才一入口,就被一道火焰燒成炭灰輝,他沒有辦法,就跑去懇求佛祖教他解救母親的方法,佛祖說他的母親罪孽太深,必須用盆器,羅列百果,供養眾僧,仰賴眾僧的功德,才能解救它的母親倒懸之苦,於是目蓮照著去做,果然使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

當「目蓮救母」的「盂蘭盆會」傳入中國後,中元節祭祖的行為也受到佛教的影響,再加上佛家強調「普渡」水陸冤鬼孤魂和道家強調的「赦罪」惡鬼囚徒的精神,同出一轍,這也是儒家思想仁心的表現。所以,中元節的禮俗,乃是融合了儒、道、佛的理念於一爐。

所謂「普渡」,原是普遍超度孤魂野鬼的意思,與拜三界公原不相涉,但因為時間的巧合,所以出現把二者合而為一的現象。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一般我們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而人死後,七魄分離,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人祭祀的鬼,不會危害人類,但那些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樣了。據說因為地藏王菩薩曾經發願要普渡眾生,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開鬼門,讓身在陰間的眾鬼返回陽世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直到七月底,才召眾鬼回地獄。因而從初一「鬼門開」到三十「鬼門關」 這段日子裡,人們為保有生活的平安,不僅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每戶人家都要供奉菜飯,這種祭祀,俗稱拜「好兄弟」,祭祀「好兄弟」的活動在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這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中元節」;道士們以誦經作法事和準備三牲五果普渡孤魂野鬼,舉行「普渡」的祭儀,用牲禮酒食祭祀孤魂野鬼以防止祂們作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