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路
1998年,臺北市政府參考世界部分城市做法,擬將本有單純紅綠立姿的該兩變化的小綠人標誌加裝計時功能。經臺北市政府交通局與中華號誌協會等數家廠商集體創作與遴選後,於同年度年底開始對「動態式行人穿越道路指示燈」進行測試安裝。
該號誌符合中華民國交通部頒布的《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標準,主要功能在提高行人觀視號誌的接受度。該號誌最主要變革是在維持世界通用的「紅停綠行」的小綠人行人標誌外,加入了通知「轉換紅燈」的讀秒倒數計時燈面與人形走動的動畫畫面。
其實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原本的規劃只是想在行人號誌燈上加裝倒數秒數的顯示功能,後來經提議的「小綠人」號誌燈的建議,獲得廣大的迴響,因此就有了現在會動的小綠人。主要功能在於提高行人觀視號誌的接受度,提醒行人安全過馬路的剩餘時間,就可以減少事故的發生。
台灣除了維持世界通用的「紅停綠行」的小綠人行人標誌外,加入了通知 「轉換紅燈」的讀秒倒數計時燈面與人形走動的動畫畫面。第一個正式啟用小綠人裝置的路口位於臺北市松智路與松壽路的交叉路口。此後美國、德國、日本等等國家也引進了台灣首創的小綠人,「台灣之光」可為當之無愧。
讚!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