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三月五或六日、太陽過黃經三四五度為『驚蟄』。此時天空出現雷聲、萬物逐漸孳
生茂盛。大約每年農曆十月以後即不再打雷、進入嚴冬酷寒、草木枯死、所有的昆蟲小
動物、也都紛紛躲進土裏或藏在石縫中蟄伏。到了農曆二月初、天地陰陽氣接觸頻繁、
大地激盪、產生閃電、雷聲隆隆、所有正在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震驚後、紛紛從土中石
縫裏爬出來、因為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類、所以這個節氣就定名為『驚蟄』。
「驚蟄」的意思是:春天到了,春雷初響,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那些在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
這個時候,正是農夫們忙著插秧的時節。
不過,如果在這個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所以才有農諺「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打」的說法。